北京解放后的历史故事视频,北京解放的电视剧

秦始皇 发布于 2024-05-05 阅读(9)

北京解放后的历史故事视频目录

北京解放后的历史故事视频

北京解放的电视剧

海淀的电子一条街为什么叫“中关村”是谁给起的名字?

北京历史故事

北京解放后的历史故事视频

北京解放后的历史故事视频。

探索北京解放后的历史篇章,领略这座城市在革命岁月中的辉煌历程。

炮火中的解放。

见证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攻克北京城,这座古都迎来新生。

新中国的摇篮。

了解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后的历史变迁,见证共和国在这里诞生和发展。

时代变革的印记。

跟随历史的脚步,探索北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留下的时代印记。

现代化大都市的崛起。

感受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了解这座城市在21世纪取得的辉煌成就。

标签:北京解放、历史故事、视频、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化大都市。

北京解放的电视剧

北京解放的电视剧,战北平是由胡雪桦执导、范昕编剧的一部战争历史剧,由蒲巴甲、李小璐、任程伟、张先衡等人主演的,该剧根据张东林196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古城春色改编而成。

该剧主要讲述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北京解放的电视剧讲述了1948年,潜伏于空军的中共地下党员方孟敖(刘烨饰),为和平解放北平,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为人民的幸福与安宁,做出艰难抉择的故事。

海淀的电子一条街为什么叫“中关村”是谁给起的名字?

历史回溯——中关村旧说

提起中关村--这个北京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核心地带,可谓是无人不知。

但若问起它的历史渊源和来历,曾经一度即使是老北京甚至中关村的老住户,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在各种介绍中关村的材料中,几乎没有人对它的昔日谈出只言片语。

历史上的中关村什么样?中关村的原址到底在哪儿?我校环境学院的岳升阳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关村的所在地海淀镇是自古以来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镇。

"海淀"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元朝王恽著的中堂纪事一书。

在元朝以前,海淀镇附近还是一片自然沼泽地带,故称"海淀",当时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居民点。

到清代中叶,由于"三山五园"的修建,带动了海淀镇的逐步繁荣。

"中关村"就坐落于海淀镇。

"中关村"作为地名在历史上的称谓比较混乱,见于文字和地图记载的先后有"中官"、"中关"、"中湾"、"中官村"、"钟关儿"等。

据岳升阳老师详细考证,在这些称谓中"中官"可能是最早。

到底哪个称谓是中关村的正身?

在清末民初的地图上,始见今天的中关村这块地域的标注。

当时的"中关地"是一片庄稼地,中间零星散落着一些坟头,周围是稀散的20来户人家,地理位置东西大约为今天的蓝旗营西侧至北大东门,南北从北大物理学院到四环路。

在民国初年1914年的北京地图上,"中关"这一地名的出现并不带"村"字,同时还有一些地图将其称为"中湾"、"中官"等。

城府老人金勋祖上参与修建圆明园、绘测地图的工作,在其所编的城府村制中提到"钟关"这一说法。

解放后,在1950年的新北京地图上,"中关村"的称呼首次出现,而在1951年1:1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则又出现了"中官村"的说法。

对于诸种称谓,人们众说纷纭。

有人对"中关"一说解释为: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令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

但这一说法显然不可信,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当时祝寿的路线是由朝廷规定的,别处不可随便搭建城关,况且当时这一地域只有田间小路,何谈城关,其名无由。

至于"中湾"的说法,有人认为它是"中关"的谐音,岳升阳认为权且作一说。

关于"中湾",确存有一道沟。

在今天的海龙电脑城北侧,有一南北走向的沟渠,延伸至逸夫一楼向东北方向拐去,途经新化学楼南侧,在清华二校门前汇入清华校河。

这条沟渠南北走向,在河道上部向东北方向拐,分为上下湾,也称为前后湾,今清华后门仍有一地名称作"后湾",可以为证。

这条沟是清朝雍正年间修挖的,用来排遣淤水。

因为当时北边有圆明园的驻军,每逢下暴雨,雨水便向城府内流,此条河道至70年代仍可看到痕迹。

又有"中官"一说。

历史上"中官"一称指太监。

在明史中用"中官"称太监的有200多处,此外还称太监为"内侍""内官"、"内臣"、"老公"等。

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中关村之所以称"中官"是因清朝太监之故。

而事实上,清朝已经很少用"中官"这一称呼指太监。

尽管今天的中关村医院中仍留有太监碑,周围也有不少相关的遗迹(距离最近的一处清代太监墓在今天的北大附小附近)。

但在老中关村地界上并未发现太监的相关遗迹。

尽管如此,这种说法还是为合理解释中关村的缘起提供了角度。

岳升阳认为,"中官"的称谓应该与明朝太监有关,而非清朝。

可能性有以下几种:一为太监的墓地,二为太监的田庄,三为太监庙宇,其中第二种可能性最大。

在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即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并仍留有名为"刚秉"的太监像。

根据碑文记载,此庙是从东边(即今天的蓝旗营附近)迁来,若此则正好位于中关村地界。

明朝太监势力强大,多拥有养老的庄园土地,因此从名字上推测也不排除其他来源说。

中关村地区最初并未形成自然村落,房屋散建于天地之中,无主要街道,多为田地中分布的零星住家。

中关村最早为地块的名字,后来人渐渐多起来成为村名。

建国前是个自然村落,直至1959年中关村派出所成立、196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立,"中关村"才正式进入行政建制。

如今的"中关村"由于科技园区"一区五园"的建立,已经超越了原中关村的地域范围,是一个跨行政区划的政策区域,并成为一个高科技品牌概念。

从几十年前寥落的几户住家到今日高楼林立人群熙攘,从昔日的自然村落到今天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中关村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向世人讲述着一个多世纪的故事。

它带给世人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还有说不尽的今天、明天。

北京历史故事

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

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

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

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

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编辑]

两晋至隋唐五代

直至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范阳。

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

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

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

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

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

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节度史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参见: 潭柘寺,法源寺

[编辑]

辽朝

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南京,改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

参见:北京天宁寺塔

[编辑]

金朝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

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编辑]

元朝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

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

至元四年,开始在金中都东北郊修建元大都。

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编辑]

明朝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

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升为北京,称为“行在”。

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 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编辑]

清朝

清朝入关后随即占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编辑]

近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迁都北京,直至1927年北洋 垮台。

而此时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

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 。

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

1930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并成立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 ”,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1月31日,中国 军队得到北平控制权。

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