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书历史故事,苏北琴书的历史沿革

秦始皇 发布于 2024-05-01 阅读(10)

琴书历史故事目录

琴书历史故事

苏北琴书的历史沿革

贵州琴书的曲词有什么特色?

有谁知道一些关于古琴的名人故事?

琴书历史故事

琴书历史故事:一曲悠悠,千年不绝。

琴书的起源 。

琴书,又称弹词,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唐朝。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为了使当地老百姓了解朝廷政令,就让乐师用丝竹乐器伴奏,将政令谱成通俗易懂的歌词演唱。这种形式深受百姓喜爱,逐渐流传开来,并逐渐发展为琴书。

琴书的流传 。

宋元时期,琴书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南宋时期,琴书艺人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有周文质、高则成等人。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琴书作品,对琴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琴书的变迁 。

明清时期,琴书继续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苏杭琴书、平湖琴书、扬州琴书成为三大主流流派。这些流派各有特色,在曲牌、演唱风格和题材方面都有所不同。

琴书的代表作 。

琴书作品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以其生动的情节、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琴书的传承 。

新中国成立后,琴书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许多老艺人纷纷传授技艺,培养了大批青年琴书演员。近年来,琴书更是焕发了新的生机,许多琴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和舞台剧,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琴书作为中国传统曲艺的瑰宝,经历了千年的时光变迁,至今仍然魅力不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苏北琴书的历史沿革

苏北琴书亦名宿迁琴书,民间惯称“打扬琴”或“打蛮琴”。

苏北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汉族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形成于宿迁地区,当时称为“打扬琴”。

到同治年间较有影响的琴书艺人是李义成。

据中国曲艺杂志、江苏卷、淮阴市曲艺志和宿迁市曲艺志记载:李义成幼年自安徽流浪到宿迁皂河定居,以唱民间小调为生。

“打扬琴”形成后,他在苏、豫、鲁接壤地区流动演唱,颇有名气,并在这一地区广收徒弟。

据八十六岁的老艺人王修珠述说,李义成一生共收一百多个徒弟,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宿迁县的李道生、许广才、庆廷年、泗洪县的陆成金、陆成银等。

清光绪二年,琴书艺人在宿迁县皂河镇西王春圩设香堂,创门户为柴门,订门规、设字号(字辈),其字辈号为“道清通玄静,远长守太清,忠礼智诚信,何教永元明”二十个字。

推李义成为堂皇主,尊称教主。

光绪末年陆成金、陆成银兄弟因与老师李义成不和,不受其门规约束,跳出柴门,自创门户为陆门,从此琴书分为柴门与陆门两大门派,固宿迁地处北、泗洪在南,则有南、北门之称。

“扬琴”形成后,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和发展,北向山东,西向安徽,东向淮阴、连云港等地区。

此时宿迁地区苏北大鼓书已经盛行,北方评书也不断流入,“打扬琴”艺人单靠初时的小节目已不能维持生存,他们开始演唱长篇书目,有李义成等艺人根据乾隆年间发生在宿迁东关口的真实故事编演的看家书目打蛮船。

以及后来出现的王天宝下苏州李双喜借年张秀才赶考金镯玉环记等30多部长篇书目。

从此群众称之为“扬琴书”。

抗战前,苏北琴书的长篇书目发展到60多部。

在唱腔上也由曲种形成初期的单调“凤阳歌”发展衍变成固定的“四句牌”、 “二板”“垛子”等唱调,后来在“四句牌”中又吸收了“银钮丝”“淮红调”等曲调,发展成“四平调”和“悲调”,二板中揉进了“扬柳青”“穿心子”“莲花落”等曲调。

在演出形式上也由原来的“单脚梆”发展成二人或三人搭档演唱,且大都是男女搭档,俗称“鸳鸯档”。

抗战爆发后,一些苏北琴书艺人南流,宿迁的余有亮、张明爱、张振业、泗洪的郑天勤和宿迁闻名一时的余家三姐妹“余凤美、余素英等到南京定居演唱,高德山、韦怀栋等到上海定居演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间琴书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很重视,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发证演出,1952年宿迁成立曲艺协会,1961年改为宿迁县曲艺队。

1955年到1961年宿迁县文化科先后举办四期琴书培训班,招收培养了一批新学员。

并编演了借驴等20多部新书目,改编上演了林海雪原烈火金钢等20多部现代书目。

演出形式也从长期“摆地摊”走上了舞台。

1957年举行的全国曲艺调演中和曲种普查中,原师承于宿迁苏北琴书的各地琴书都以其所属地区而命名,鲁南则称山东琴书、皖北则称安徽琴书,徐州则称徐州琴书。

从传承谱系中可以看出,到20世纪80年代,徐州、鲁南、皖东北一带琴书艺人系宿迁第一代琴书艺人李义成的传人。

另据195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斌吕剧音乐研究中记载:琴书最初流行于淮河中下游,1886年诸城县艺人朱西太到江苏宿迁学艺,带回了洞宾戏牡丹发展了山东琴书。

由此可见,山东琴书也源自宿迁的苏北琴书。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曲艺组织恢复,苏北琴书又获得新生,并出现一个辉煌时期,1983年,宿迁县有职业琴书艺人68名,非职业艺人80多名。

其演唱艺术也得到发展和提高,在原有的唱腔基调上揉进了淮红戏、吕剧、泗州戏等部分优美唱腔,倍受群众欢迎。

在多次政府举办的文艺调演、会演比赛中获奖。

贵州琴书的曲词有什么特色?

贵州琴书的传统曲本,称为弹词。

曲词都为七字句或十字句,讲究韵律,文字清丽典雅,多是文人作品。

故事内容取材广泛,历史题材有列国志弹词、南宋志弹词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有西厢记弹词、卓文君弹词、红楼梦弹词、琵琶记弹词等;民间传说题材有珍珠塔弹词、回龙阁弹词等。

最有影响的作者是王石青,署名古筑苍厓子,代表作有二度梅、锦香亭、风月传、恨海等。

有谁知道一些关于古琴的名人故事?

蔡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古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的女儿,蔡邕曾因创作有琴曲五首而久负盛名,他的女儿蔡文姬在他的影响下,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

史书记载,蔡邕弹琴时无意将一根琴弦弹断,年仅六岁的蔡文姬立刻做出是第一弦的判断。

蔡邕十分惊讶,又故意将第四弦弹断,结果蔡文姬的回答依然准确无误。

扩展资料:

蔡文姬的文学造诣

蔡文姬的父亲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还擅长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是文坛的领袖。

蔡文姬在这样的书香门第长大,耳濡目染,很小就十分博学,善于言辞,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早早就成为一名很有名气的才女。

蔡文姬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有其所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

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

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参考资料来源: